湖南香蕉视频實業有限公司
電話:0737-2715550
傳真:0737-2715550
郵箱:724169991@qq.com
網址:https://hucx.zylsyf.com
競爭亦合作 起重機戰略聯盟呼之欲出起重機在線
2017-05-08 17:05
競爭並不意味着不合作
9月18日,一場旨在籌建“中國工程起重機械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小型會議在徐州悄然召開。在這個早已充分市場化、競爭激烈的行業裏,能讓多家重點企業匯聚一堂實屬不易。
然而,中國的工程機械產業走到眼下,關鍵零部件長期依賴進口是該行業不可迴避的發展瓶頸。假如與國外尤其是日本企業曾經的發展路徑對標,建立一個共性基礎技術創新研發共享平臺,或許值得嘗試。當然,這需要企業從更高層面去審視競爭與合作的關係。
平臺缺失
起重機是工程機械中的重要機型。它廣泛應用於鐵路、公路、城市建設,以及風電、核電等大型工程項目,併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同時,它在中國整個工程機械產業發展中扮演着關鍵角色。自2004年以來,我國起重機市場一直保持着年均30%以上的增幅。2009年全行業銷售收入突破300億元。這不僅意味着中國已經成爲目前世界最大的起重機市場,也已是全球最大的小噸位起重機產品出口國。
更加重要的是,不同於挖掘機和裝載機等其它工程機械產品,我國生產的起重機在國際市場上不僅獲得了數量的大幅提升,而且在品質方面也贏得認可。經過近幾年的學習和創新,我國的起重機企業正逐漸改寫國外用戶對中國工程機械的認識。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技術攻關、產品開發、創新能力、可靠性研究、製造工藝、企業管理等方面與國際知名公司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這導致我國的起重機產業大而不強,利潤微薄。並且在國際高端市場,尤其是在超大噸位的產品中,我國起重機的競爭力嚴重不足。
而發動機、液壓件以及電控系統等核心零部件的研發製造成爲眼下最爲棘手的難題。長期依賴進口成爲中國企業目前唯一的選擇。
一種觀點認爲,目前中國的發展狀況尤其是製造業與上世紀50~70年代的日本極爲相似。因此,與日本先進企業對標的呼聲近兩年日漸高漲。
而回望日本企業同樣走過的“引進——消化——吸收”之路,對比同樣的歷史節點,我們缺少的是合作,是一個公共的共性基礎技術研發創新平臺。
放棄紛爭
熟知日本工程機械產品的人也許會發現,在一臺機器上有時會同時出現兩到三家公司的標誌,而這些企業甚至是平日裏市場上的“死對頭”。
這一定會讓外人不解,尤其是中國同行。但事實上,這正是日本工程機械行業共性基礎技術研發共享平臺的產物。當年,在爲了解決核心部件技術突破的歷史節點上,日本選擇了合作。多家企業在國家的引導下,共同出資出人建立了數個這樣的產業聯盟,合力突圍並取得成功。至少,目前中國工程機械的大部分液壓件和發動機都來自這個已經成爲強者的鄰國。
而事實上,2005年以前的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也在原來大機械部的系統背景下一直和諧相處,甚至互以“兄弟”相稱,企業間各種方式、各個層面的交流很是頻繁,並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一致對外、共復失地”的團結和氣概。但自從凱雷併購徐工案遭遇三一阻截開始,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燃起了陣陣硝煙。之後裝載機行業的價格大戰以及一些業內企業之間種種“恩怨”故事的接連上演,將所謂的“競爭”推至白熱化。
其實,這樣的你爭我奪不足爲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的進步。但遺憾的是,這樣的“競爭”讓企業放棄了合作。
這最終導致了目前我國的工程機械產業以規模論成敗,大而不強、利潤微薄。
9月18日,一場旨在籌建“中國工程起重機械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小型會議在徐州悄然召開。在這個早已充分市場化、競爭激烈的行業裏,能讓多家重點企業匯聚一堂實屬不易。
然而,中國的工程機械產業走到眼下,關鍵零部件長期依賴進口是該行業不可迴避的發展瓶頸。假如與國外尤其是日本企業曾經的發展路徑對標,建立一個共性基礎技術創新研發共享平臺,或許值得嘗試。當然,這需要企業從更高層面去審視競爭與合作的關係。
平臺缺失
起重機是工程機械中的重要機型。它廣泛應用於鐵路、公路、城市建設,以及風電、核電等大型工程項目,併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同時,它在中國整個工程機械產業發展中扮演着關鍵角色。自2004年以來,我國起重機市場一直保持着年均30%以上的增幅。2009年全行業銷售收入突破300億元。這不僅意味着中國已經成爲目前世界最大的起重機市場,也已是全球最大的小噸位起重機產品出口國。
更加重要的是,不同於挖掘機和裝載機等其它工程機械產品,我國生產的起重機在國際市場上不僅獲得了數量的大幅提升,而且在品質方面也贏得認可。經過近幾年的學習和創新,我國的起重機企業正逐漸改寫國外用戶對中國工程機械的認識。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技術攻關、產品開發、創新能力、可靠性研究、製造工藝、企業管理等方面與國際知名公司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這導致我國的起重機產業大而不強,利潤微薄。並且在國際高端市場,尤其是在超大噸位的產品中,我國起重機的競爭力嚴重不足。
而發動機、液壓件以及電控系統等核心零部件的研發製造成爲眼下最爲棘手的難題。長期依賴進口成爲中國企業目前唯一的選擇。
一種觀點認爲,目前中國的發展狀況尤其是製造業與上世紀50~70年代的日本極爲相似。因此,與日本先進企業對標的呼聲近兩年日漸高漲。
而回望日本企業同樣走過的“引進——消化——吸收”之路,對比同樣的歷史節點,我們缺少的是合作,是一個公共的共性基礎技術研發創新平臺。
放棄紛爭
熟知日本工程機械產品的人也許會發現,在一臺機器上有時會同時出現兩到三家公司的標誌,而這些企業甚至是平日裏市場上的“死對頭”。
這一定會讓外人不解,尤其是中國同行。但事實上,這正是日本工程機械行業共性基礎技術研發共享平臺的產物。當年,在爲了解決核心部件技術突破的歷史節點上,日本選擇了合作。多家企業在國家的引導下,共同出資出人建立了數個這樣的產業聯盟,合力突圍並取得成功。至少,目前中國工程機械的大部分液壓件和發動機都來自這個已經成爲強者的鄰國。
而事實上,2005年以前的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也在原來大機械部的系統背景下一直和諧相處,甚至互以“兄弟”相稱,企業間各種方式、各個層面的交流很是頻繁,並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一致對外、共復失地”的團結和氣概。但自從凱雷併購徐工案遭遇三一阻截開始,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燃起了陣陣硝煙。之後裝載機行業的價格大戰以及一些業內企業之間種種“恩怨”故事的接連上演,將所謂的“競爭”推至白熱化。
其實,這樣的你爭我奪不足爲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的進步。但遺憾的是,這樣的“競爭”讓企業放棄了合作。
這最終導致了目前我國的工程機械產業以規模論成敗,大而不強、利潤微薄。